
在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爆發的2020年,智能汽車產業鏈中不少玩家趁機分食這一蛋糕,實現業績爆發增長,博世也是如此。
5月11日,博世中國在上海博世總部召開了一年一度的線下發布會。
在發布會中,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沃爾克馬爾-鄧納爾,以及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共同介紹了博世集團的過去一年中,在業績、碳中和方面的成績,并透露其未來發展目標。
多面逆勢增長
“疫情爆發后,中國市場的率先復蘇和積極發展態勢拉動了博世集團2020年全球的業績表現,遠好于去年年初的預期。”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沃爾克馬爾·鄧納爾博士表示。
在經過疫情的沖擊之后,博世集團在2020年實現了1173億元人民幣(約合149億歐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約9.1%。

除了逆勢增長之外,博世在中國的取得了多項突破。
在人才方面,博世在華員工人數截至2020年底超過5.3萬名,中國是博世除德國以外擁有員工人數最多的國家。
在研發方面,博世中國在無錫建成的博世中國氫燃料電池中心已于今年第一季度投入使用。據透露,氫噴閥組件已經于5月實現量產,燃料電池電堆將于6月實現小批量量產。
去年11月,博世集團首個在中國開設的軟件開發中心——博世中國創新與軟件開發中心于無錫正式落成啟用,進一步強化在華創新與軟件開發能力。
今年3月,博世與慶鈴汽車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將進一步推進燃料電池在中國的產業化進程,為本土客戶提供先進的的燃料電池系統。
另外,博世蘇州MEMS傳感器測試中心作為集團在歐洲以外的第一個半導體測試中心將于今年正式啟動擴建。博世計劃擴大投資3.6億元人民幣,新增1.2億元實驗室研發投入。
碳中和的“雙元戰略”
除了業績逆勢增長之外,博世在去年也將推動實現碳中和作為一大目標。
為了實現碳中和,博世采取“雙元戰略”,即通過全國400多個業務所在地實現碳中和目標之外,還將實現碳綜合的方法遷移至中國。
博世通過采取提升能效、擴大可再生能源供應、購買綠色電力、用碳抵消方式補償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四種方法以降低博世碳排放量。
據悉,自2019年至2020年底,博世中國在氣候保護、實現“碳中和”方面投入累計近1.2億元人民幣。

除了實現既定目標之外,博世在未來碳排放方面制定了“范圍3”的目標。
具體來說,相較于2018年,博世計劃到2030年達成從供應商到客戶的整個價值鏈中減少15%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累計減排6700萬噸。
為了實現該目標,博世中國已在消費品、汽車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產品。
例如,圍繞中國分戶采暖舒適升級的情況,博世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分戶采暖4.0系統,通過冷凝高效燃燒技術結合智能恒溫控焰控制的分區智控方式,提供雙溫采暖、地面恒溫,雨林式舒適熱水,在保證舒適體感的前提下實現了顯著的節能效果。
在電動工具產品方面,博世通過對包裝材料的改進、精簡等方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汽車領域,博世推出多元動力總成解決方案,包括為新能源車提供的電橋和48V系統、商用車燃料電池技術,電動化技術,天然氣解決方案以及高效內燃機解決方案等,助力中國汽車產業碳排放于2028年左右提前實現達峰。
除此之外,博世集團于2020年成立了博世氣候解決方案業務部,向客戶提供其在碳中和全球項目實踐中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
在中國,博世互聯工業事業部已經向外部客戶提供了智慧能源管理平臺項目,以幫助企業優化分布式能源領域的生產運營水平。
“在未來,博世中國將通過技術創新和分享生產實踐經驗支持本土企業實現‘3060雙碳目標’。”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玉東博士表示。
押注智能物聯網
當提到未來的發展計劃時,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沃爾克馬爾-鄧納爾表示將把智能物聯網視作博士集團的一大發展目標。
沃爾克馬爾-鄧納爾博士認為,伴隨著技術和生態的變革,電動出行將為博世帶來新的機遇。“博世在電動出行轉型的浪潮中處于領先陣營,并憑借著人工智能顯著拓展了軟件業務。”
鄧納爾預計到2025年,博世生產的每款產品都將帶有人工智能屬性,或者在開發和生產過程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
目前,博世的多個領域已經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在工業制造方面,博世已經將其應用于產品及工業制造中。其中在無錫和蘇州的兩家工廠,博世已將AI應用在自動光學檢測系統以提升自動化生產線的靈活性和產品質量。
在自動駕駛領域,具備AI算法的多功能攝像頭已廣泛應用,并在12個高級駕駛輔助項目及5個L2級部分自動駕駛項目中實現本土量產。
除此之外,博世中國的人工智能團隊協作完成了Vivalytic平臺中的深度學習部分,提升了冠狀病毒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的速度和準確性。
據悉,博世將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僅在中國為其每年節約2300萬元人民幣。
在注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之外,博世還制定了《AI道德準則》。博世計劃在今后兩年面向全球近2萬名員工開展人工智能培訓計劃,而該準則也將成為培訓的一部分。
目前,博世中國人工智能中心已經與清華大學共同建立了機器學習聯合研究中心,主要圍繞工業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的核心領域展開相關研究。在過去的一年中,該研究中心已經交了7個專利并刊發了9個頂級會議論文。
在未來,該研究中心還在探索更多運用于產品和智能制造的前沿技術,加速工業人工智能的創新突破。
以下為采訪實錄,新智駕做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與編輯:
Q:博世目前在氫燃料技術方面有哪些創新和應用?
陳玉東:目前我們在無錫成立了一個氫燃料研發中心,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以及全球發展的現狀,研發從電堆到泵等關鍵零部件。目前我們的定位仍然是系統供應商,為市場提供諸如系統控制等一些零件、軟件以及應用。
Q:在貿易壁壘越發嚴重的情況下,中國、歐盟和美洲會不會成為一個趨向自給自足的封閉體系?
沃爾克馬爾-鄧納爾:對我來說,并不是要各區域之間競爭,而是區域之間合作。對于外部,我們想要比每個區域的市場更快,比我們的競爭對手更快。這是我們的主要目標。我認為中國團隊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Q:汽車智能化正在革命,博世是否感受到危機?
沃爾克馬爾-鄧納爾:一點都不。對我來說,我們更堅信戰略的選擇。
首先,我們十多年前就制定了物聯網戰略,并預測未來的AIoT將是互聯網的一部分,現在預測完全變成了事實。
其次,新的汽車架構將使汽車在電子內容方面變得越來越復雜。
例如,對計算機的發展我們也在10年前就已經預測到的,并且如預期般到來。
第三,未來的汽車將更多地由軟件定義。軟件定義的汽車也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測,請牢記我們將近50%的員工是軟件工程師,博世集團已經是一個巨大的軟件公司。
但是,現在面對的顯然是一個新的競爭領域,競爭必定是絕對的,沒有人能保證其地位如何。這是關于這個新世界中競爭的原因,但我認為博世集團已經為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Q:博世有沒有卻確定低速自動駕駛的方案落地時間?
陳玉東:關于低速自動駕駛,博世是最早一個提出和實踐的。
在幾年前,博世就已經帶了一批記者到德國參加夏季路測,其中就測試了自動駕駛。
目前,博世中國團隊主要是側重在 L2級別自動駕駛的量產實現。兩年前的車展上,百分之七八十成熟度的自動駕駛已經搭載在量產車中,。
自動駕駛是我們未來要實現的一個目標,博世將側重在如何實現系統研發的量產上。
我們在這次車展上看到非常多的自動駕駛技術展示,我們也非常欣喜看到這個行業的繁榮。當然我們也不懼怕行業的競爭,我們會繼續做好這一方面的工作。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