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震預警系統和App迅速進入廣大網民的視野,備受關注。在這些發明背后,都少不了物聯網技術的強力支持。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自然災害頻發,加快部署防災抗災的物聯網系統以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勢在必行。

而就在日前,在四川九寨溝縣和新疆精河縣接連發生的地震再度引發了人們對這一自然災害的高度關注。一時之間,有關如何判斷地震預兆、怎樣防震抗震的科普與討論在微博、朋友圈等平臺形成刷屏之勢。
在這些鋪天蓋地的信息中,成都預警系統提前71秒對外發布地震預警的新聞收獲了大量的點贊與轉發。與此同時,地震預警App也迅速進入廣大網民的視野,被越來越多的人下載安裝,更有用戶為此現身說法,表示親測有效。在這些為保護人類生命安全而爭分奪秒的預警系統和App背后,都少不了物聯網技術的強力支持。
由成都高新減災所開發的這套預警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全自動物聯網,借由高密度部署在地震多發區的監測儀來實現對突發災害的秒級響應。由于電波的傳播速度比地震波快,因此當物聯網感知到震源傳來的地震波時,可以搶先把預警信息通過電視、廣播、手機、互聯網等媒介傳送給盡可能多的人,為災區居民爭取到幾秒至數十秒的逃生時間,從而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
地震頻發的日本對物聯網預警技術的研究起步很早,應用成熟。關注過日本電視臺節目的朋友大概經常會看到視頻上方突然彈出的地震通告或預警。如今,我國四川等地的這類系統也取得了明顯實效。此次九寨溝地震中,成都天府軟件園成功實現了全國首次地震預警觸發的電梯自動平層關停,避免了次發事故。
除了預警,物聯網在震災中能做的還有很多。
其一,接收到預警信息的人們可能不知該往何處逃生,遇到這種情況,物聯網可以繼續為他們提供指引。只要在通向避難所的道路上設置射頻識別(RFID)標簽,攜帶可穿戴設備的人便可沿著感應信號找到目的地。
其二,有的人即使收到預警也難以逃離危險地帶,最終被困。這種情況下,如果他隨身攜帶了接入物聯網的設備,便可主動發出求救信號,以便救援人員感應其方位,這比傳統的用石塊、金屬敲擊發聲求救更安全、更有效。被困人員若失去意識,物聯網設備中的傳感器也可根據其生命體征自動發出求救信號,甚至可以把被困者的生理數據整合成傷患檔案以為下一步的醫療救助做準備。
其三,對于救援者而言,物聯網同樣意義重大。與被困者的可穿戴設備相對應,搜救方唯有配備聯網的感測裝置,才可實現高效精準的救助。而代替人類進行搜找的機器人、無人機等,也一樣需要在物聯網環境下協同作戰。
其四,受災區惡劣環境所限,很多指揮調度、醫療救護力量無法在第一時間趕到前線,遠程指揮、遠程醫療必不可少。經由大量不同類型傳感器的采集,災區的圖像、數據等資料,傷者的健康信息才能較為全面地傳送到后方,為解決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自然災害頻發,加快部署防災抗災的物聯網系統以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勢在必行。不僅是地震,諸如臺風、洪水、泥石流、森林火災等災害也能在物聯網的作用下被有效預測、防治。
目前,我國投資17.99億元,正在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全面落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便可從中收獲更多實效,更為精準地掌握種種不測風云。(慧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