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6氪獲悉,智能物聯網芯片設計公司微納核芯獲紅杉資本領投、元培基金跟投的近億元首輪融資。據悉,本輪資金將用于公司高端AIOT SOC芯片系列產品開發。
微納核芯成立于2021年4月,總部位于杭州蕭山,公司技術源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孵化于浙江省北大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微納核心是一家提供智能物聯網系統集成芯片(AIOT SOC)的公司,目前先以MCU芯片為市場切入點。其主控芯片還可以提供外延功能集成服務,主要用于消費電子、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甚至汽車、機器人、無人機等領域,目前已服務了行業多家知名品牌公司。
受物聯網快速發展下聯網節點數量增長、汽車電子的滲透率提升和工業4.0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增加等產業升級因素影響,全球MCU市場空間逐漸增加,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全球MCU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207億美元增長至2026年的285億美元。
目前,我國MCU市場主要被瑞薩電子(日本)、恩智浦(荷蘭)、得捷電子(美國)、英飛凌(德國)、微芯科技(美國)、三星電子(韓國)、意法半導體(意法)、賽普拉斯(美國)等國外廠商占據,國內公司大多僅在中低端的8位MCU市場發展,如中穎電子有應用于家電、智能電表、鋰電等領域家電用MCU芯片;能生產32位通用型MCU僅兆易創新、靈動微電子、樂鑫科技等少數企業,兆易創新有32位通用MCU,樂鑫科技有服務于智能家居、電子消費產品、傳感設備及工業控制的32位WiFi MCU產品。
微納核芯葛曉歡告訴36氪,目前主控MCU芯片市場國產化率僅5%。本土創業公司需要研發32位MCU,進軍中高端產品和發展通用性芯片,提高國產化率,才能快速在市場上中搶占先機。
在此背景下,微納核芯先以高可靠性/低功耗通用MCU芯片作為存量產品的切入點,公司目前已有多款量產MCU芯片,在公司看來,物聯網芯片一般需要具備廣覆蓋、大連接、低功耗、低成本等特點,其中低功耗、低成本是當下物聯網芯片的兩大核心痛點,物聯網芯片主要依靠電池供電,功耗高則電池工作時間短,換電頻率高;成本高則難以鋪開市場。
基于此,微納核芯做了四項技術研發,為降低功耗,微納核芯研發了異步事件驅動型AIOT芯片架構和自適應閉環近閾值電路技術,前者為低功耗架構技術,在架構上做創新,能降低發生概率很低的隨機稀疏事件的待機功耗,讓芯片最低平均功耗僅為57nW/148nW;后者屬于超低功耗的電路技術,能在芯片運行過程中將功耗降低一個量級,該技術僅掌握在幾家國際頭部企業手中;
微納核芯還首創了動態電荷域傳感技術,該技術有能提高傳感器的采集精度,微納核芯可以基于此做出全世界功耗最低的電容傳感器芯片;并首次開發了基于模擬計算的存算融合AI引擎,改變傳統數據直接向云端傳輸的做法,在IOT節點加入嵌入式芯片,提高AI計算效能,降低信息傳輸帶來的功耗。
微納核芯的技術路線背后的邏輯是,IOT節點未來將承載更多的底層數據,數據來自傳感器采集,并最終向云端傳輸。微納核芯通過異步事件驅動架構和動態自適應近閾值技術降低芯片在運行中的功耗;通過動態電荷域傳感技術提高傳感器采集數據的精度,且降低數據采集過程中的功耗;再通過基于模擬計算的存算融合AI引擎技術對采集到的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向云端傳輸有價值的信息,降低數據傳輸過程中帶來的功耗和帶寬浪費。憑借四項技術,微納核芯已發表四篇ISSCC論文,其中兩篇在對應技術領域都屬于國內首篇且是唯一一篇ISSCC論文。
微納核芯預計2021年底營收將達到數千萬元,公司成立短短數月訂單額已經突破1億元。。
目前微納核芯已在消費類電子、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家電、智能家居、電動工具等行業領域形成了批量商用;公司已獲得明后兩年可觀的晶圓產能保證,明年出貨量將得到快速增長。
公司創始團隊來自于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和浙江省北大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核心骨干來自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美國德州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以及華為、三星、ADI、NXP、Silicon Lab、華大半導體、海康、中穎等國內外知名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