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

文丨紫金山科技

深夜,一輛救護車正在路上疾駛。

“這位病人主訴胸痛,結合問診和心電圖結果,排除主動脈夾層和肺栓塞,可以確定是心肌梗塞,盡快用抗血栓藥物,我們通知心導管手術室待命!”

在十幾公里外的醫院,急診危重病科醫生和心內科醫生一邊看著顯示屏,一邊通過耳麥快速與救護車上的120急救人員對話。這塊特別的顯示屏一側顯示了這位“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心電圖等基本信息,另一側屏幕清楚顯現了救護車上急救醫生所佩戴AR眼鏡的第一視角圖像,“患者”的手指動作、甚至小到臉部細微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

當急診科醫生對著5G工作臺屏幕說出上面那段話的同時,也在面前的工作電腦上輸入了抗血栓藥物的名稱和劑量。同一時間,救護車急救人員AR眼鏡的顯示屏上也出現了相同的文字內容。

此時這輛救護車距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還有8公里的距離,隨車“家屬”簽了手術知情同意書。10分鐘后,急救車到達,患者直接被送往醫院心導管室接受急診心臟導管手術。

——這不是電影片段,是8月25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聯合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完成的上海首輛5G救護車院前-院內急救任務模擬演練。

這場演練背后,正是投資風+輿論風口上的5G醫療。

為何醫院開始頻頻上5G?

霍金在《時間簡史》的開頭寫過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科學家在一次天文講演中描述了地球如何圍繞太陽公轉,太陽又如何圍繞恒星集團公轉。結束之際一個老婦人站起來反駁:“你講的是一派胡言,實際上,世界就是馱在一只巨大烏龜上的平板。”

如果當時有網絡,只能看到地平線的普羅大眾,估計很多會和老婦人一樣,僅想用自己的角度來奠定一種事實。

這就是“井底之蛙”故事的群像演繹版:一個青蛙坐在井底評價天空,并引來井底的其他青蛙,大家很快形成一致結論:天空就是井口這么大。

這一幕,很像消費者口中的5G無用論,也像近期在輿論平臺上被貼“騙錢”標簽的5G醫療。

“中國大力建5G是被西方國家忽悠的。”

“最近5G被吹的神乎其神了,比網線都快樂?!?/p>

“為什么遠程醫療要使用5G技術,而不是用光纖寬帶?”“為了騙經費?!?/p>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

近日的世界5G大會和服貿會專題展,多個5G行業應用案例出現在各類平臺上,又引起“井蛙”們的警惕。甚至在知乎平臺上,“我奇怪為什么有人相信5G有用”的一篇帖子,列舉了5G在遠程手術、自動駕駛、物聯網上的幾個“無用”說法,收獲了1504個贊同。

他們坐在井底,沒有看到或是親身體驗到醫療技術和醫療管理在現代科技下發生著的重大變革。

2018年,福州孟超肝膽醫院做了一場全球首例5G動物手術。

盡管當時5G還處于牌照發放前的試驗期,但作為中國首批5G試點城市,福州已經提前開始建設5G網絡。當年12月,福州孟超肝膽醫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福建聯通等一起實施了這場手術。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

當手術室內,一個內窺鏡進入動物腹腔時,所顯示的腹腔內畫面也幾乎同時出現在50公里之外的遠程主刀醫生面前。主刀醫生在遠程操作臺旁通過3D視頻觀察,操縱著一個手術機器人的長臂,并通過實時音視頻與手術現場助手進行交流,近一小時后,手術成功完成。

一年后,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聯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在5G網絡支持下給一位年長的“胃腫瘤”患者做了手術

因該患者年齡大,基礎疾病多,患病時間長,圍手術期風險高,手術操作難度大。為減少風險,醫院專家們決定實施外科腔鏡下手術治療,特邀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李明教授基于5G網絡遠程指導手術。

手術當天上午,天門一醫放射科多學科會議室的遠程會診大屏幕內清晰顯示出三塊區域,分別是手術實時圖像、多學科會議室場景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專家遠程指導音視訊通話場景。遠隔千里的兩地會診現場均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手術部位和整個手術進程,經過2個多小時緊張有序的操作,手術成功。

日本電視劇《白色巨塔》中,經常有醫生在手術室透明圍墻外的觀看臺上圍觀和學習。

這一次的5G手術中,消化內科、影像科、病理科、腫瘤科骨干醫生以及相關科室的很多醫生也通過大屏幕更近距離地圍觀了手術細節。

5G網絡普及之際,手術也開始向高難度、高精度“進階”。

2020年6月11日,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也成功完成了全國首例在5G+混合現實技術下開展的遠程指導頸動脈內膜剝脫血管重建手術。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

當時75歲的徐姓老人因突發左側基底節區腦梗塞導致右側肢體乏力18天入院,CT血管造影顯示雙側頸內動脈起始部節段性混合斑塊伴管腔重度狹窄。經過與患者家屬溝通,醫生決定為其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重建血管。

術前,醫生將患者的MRI、CT等二維影像資料高清重建,構建了患者的個體化的三維解剖圖像,并進行了3D打印及全息三維多模態解剖影像,精準設計了手術方案。手術當天,三位醫生佩戴VR眼鏡,將患者的全息影像與手術臺上的患者進行匹配重合,再次回顧影像,并按照手術計劃在患者左側頸部標記了手術切口位置。與此同時,術中使用電生理體感及運動誘發電位監測,熒光顯微鏡及術中超聲監測,確保了手術安全。

另一端的遠程醫學會診中心,主治專家手持指導設備并根據靜幀劃出了切口的范圍,通過語音指令,對手術進行實時遠程精準指導,最終頸動脈內膜剝脫血管重建手術順利完成。

事實上,手術臺之外,救護車、急診、疑難病癥遠程會診、ICU的移動化,甚至病房查房,也開始越來越頻繁“上5G"。

這就是文章開頭那一幕:當一些大眾還局限于“急診車上做手術?不現實”的想象時,5G急救車的演練已經在現實中真實發生。

而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外醫生陳海鳴的一段公開發言,把5G急救車改變傳統院前急救模式的變化描繪得更貼近事實:

一個患者進入5G急救車后,隨車醫生通過手環就可以快速識別患者身份,獲取既往信息和健康檔案,通過監測儀將車載的數據實時傳輸到院內指揮中心的專家團隊,用AI語音筆可以全程錄制語音病歷,用AR眼鏡可以讓隨車醫生和專家團隊實時溝通,通過5G+4K將車內的情況直接傳輸到指揮中心大屏?!跋喈斢趯⒁粋€專業團隊的救治能力前移到救治現場,做到‘車院零距離’?!?/p>

從會診到手術,從前端急救到后端管理,從為何從北上廣綜合大醫院到地方醫院,都愿意在5G上果斷嘗鮮?

效果和效率有著鮮明的說明:2016年,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和新加坡醫院做呼吸重癥會診時,12G的病例數據從周五下午開始傳輸,花了12個小時,到第二天早上才傳輸完畢,以至于有人在辦公室守了整整一夜。

幾年后,中日友好醫院、四川華西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的醫生對3例復雜性疑難重癥遠程病例討論時,預備了幾個小時傳輸病理資料,但通過5G網絡,竟然不到1分鐘就傳輸完畢。

2020年疫情爆發后,武漢雷神山醫院應用5G與北京、上海、廣州大型的醫院開展高清實時的會診,通過遠程CT協助、遠程標注和研討重癥患者CT影像,讓3000多名重癥患者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了診治方案。

當時,浙江省人民醫院專家還通過5G遠程操作了武漢方艙醫院患者床旁的超聲機器人,即便在方艙醫院缺乏醫療專家的情況下也實現了專家級別超聲檢查。

運營商聯合華西醫院一起搭建了患者床前的8K 360度全景攝像頭+5G CPE的醫療機器人,得以將醫療探視推車回傳的全景視頻和圖像,實時傳給醫生和焦急的病患家屬。

這在5G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風口上的5G醫療:到底是不是醫院的“智商稅”?

改變,非一朝一夕

有著106年歷史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新民說過一個很感慨的事:2020年初他去武漢時,看到兄弟醫院配備了先進技術的急救車時,心里“非常羨慕”。

當時,已經在北京大興、北京密云建了分院區,實施“一院三址”的北大第一醫院外地病人門診量達到50%。而如何把三個院區進行資源整合,實現遠程會診、遠程監控、遠程手術、移動ICU,乃至AI智慧醫療、智慧管理,都是這個院長的內心所急。

他對5G的“覬覦”還有在醫學教育的改善。“我們的教學總建筑面積將近1700平米,教學房間18間,如果可以基于5G、AR、VR不受空間和地域的限制來共享課程內容,模擬手術,實現醫學模擬教學過程規范化、標準化、同質化,隨時組合成為模擬培訓的教聯體,隨時共享手術室高清的圖片,隨時實現遠程示教,結合AR、VR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參與手術學習,那就是5G對醫學教育最大的價值?!?/p>

顯然,這樣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但已在步步趨近。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為民對5G推動醫療服務的變革非常堅定。

“過去每一個老百姓關注的是看病治病,就是只要能夠看上病就行,現在關注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關注的是要方便快捷看病,所以一定會帶來醫療服務模式的變革?!?/p>

5G,成為這場變革的技術主角。

在這位院長眼中,人工智能+互聯網一定會推動智慧醫院的建設,物聯網+協同醫療必定推動遠程醫療的服務,而物聯網+互聯網也必然推動互聯網醫院的實現。

其實在2020疫情期間,全國首例跨省5G遠程CT掃描,就是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施的。

在5G商用之前,這家醫院在2018年就開始籌備互聯網醫院服務,通過微信公眾號和APP,上線了在線門診、慢性病管理、多學科診療等服務,僅慢病管理就根據22個科室已有的76病種制定了124種慢病服務包,如今每天平均6500人在線就診,把過去22000人一天的門診量下降到了1800人,也通過MDT把很多醫生的零碎時間進行了優化配置。

在線服務、5G網絡,對包括四川的大學華西醫院的在內眾多醫院打造醫聯體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對科技助力醫聯體的意義,李為民舉了一個肺癌早診的例子:首先通過5G信息平臺以及5G的影像云平臺來支撐起醫聯體的全程管理,通過對肺癌高危人群進行CT篩查,建立肺癌篩查隊列、肺節結隊列,但是西部地區經濟差異大,在不具備醫學專家的地區,通過移動車載CT,該醫院在龍泉區對3萬多人做了CT篩查,而且在具備5G網絡的地區,可以用智慧化隨訪代替以往根據醫生個人經驗進行隨訪的情況。

“這樣,才能保證不同醫院的醫療同質化,讓偏遠地區也看的上病,看的好病?!?/p>

而在中醫藥領域,5G正在把這個神秘莫測的體系變得更為清晰、有科學依據。

中國中醫藥科技發展中心主任胡鏡清說,中醫藥的療效長久以來被質疑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科學數據,中醫藥的數據問題其實是中醫藥的命脈問題,而5G時代,中醫的跨空間、跨時間的醫藥數據,都可以通過收集、處理、分析,結合療效形成一套規范化的數據,使其解決中醫藥科學性的根本問題。

“中醫藥有沒有療效,不能是講故事,也不能以情動人,而是講數據,講證據,我覺得這是5G對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文明,更大的價值?!?/p>

5G改變醫療,非一招一式。5G改變人們的認知,更非一朝一夕。

《手術200年》紀錄片中,經過了不可思議甚至荒唐的歷史,人類花了幾千年終于解決了麻醉、消毒、止血的三大手術基石。

5G時代,人們終將不再回到看病難、診療慢、誤診多、手術難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