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于國內騷擾電話以及推銷電話,國家已經三令五申,甚至直接約談了三大運營商,于是效果非常明顯,目前筆者接到的騷擾電話或者推銷電話明顯減少,主要來源于注冊相關付費軟件以及聯通自己的業務推廣,在攜號轉網的大背景下,移動是非常有眼力見的,但這兩年靠著混改收到大量用戶的聯通似乎非常著急,因為一億的大王卡用戶量很難帶來足夠的利潤,于是聯通自己轉變為了騷擾電話。

事件起因,是聯通自己三番五次的推銷套餐
事實上,如果只是一兩次的業務推廣,筆者斷然不會感到憤怒,原因就在于各行業都需要生存,而在相關政策的打壓之下,很多業務推廣模式都已經難以為繼,所以對待這些問題,筆者從來都是比較寬容的,但所謂事不過三,聯通的常態化業務推銷轟炸,實在是有些過分,而且密集程度超出了用戶承受的底線,于是筆者在和業務員溝通的時候,明確表示國家三令五申禁止騷擾電話,于是聯通的工作人員趕忙掛掉了電話,深怕筆者會去投訴。
但從這件事其實可以看出,聯通與網絡巨頭之間的混改其實只是暫時贏得了面子,至于利潤層面仍然是與移動有著非常大的差距,這也是聯通憑借著一眾互聯網巨頭的宣傳以及分銷獲得大量用戶之后,迫不及待的想要追求高利潤,于是才有了普遍向大王卡用戶推銷通話套餐或者是升級套餐。

事實上,筆者在聯通互聯網套餐剛開始的時候,選擇的其實是螞蟻寶卡,當時的螞蟻寶卡費用稍貴,但是有通話時間,但并不像大王卡如此廣泛的免流量應用,從大王卡也可以看出騰訊的觸角已經伸向了互聯網的犄角旮旯,確實是用戶很難忽略的巨頭,所以本著第二張副卡的需求,所以轉變套餐換為了大王卡,事實上這張卡的作用也有限。
而聯通在攜號轉網這個試點時期,還是耐不住性子,向用戶開始推銷套餐,背后的焦慮可想而知。
大王卡讓聯通看到了希望
從聯通宣布和互聯網巨頭合作混改開始,大王卡由于其獨特的套餐屬性,一騎絕塵,給與聯通帶來了巨額的用戶量,從2017年7月份開始,到2017年12月底,短短五個月的時間,騰訊王卡為聯通帶來了超過五千萬的用戶量,我們暫且不提這其中的老用戶或者其他因素,單單看數據以及增長潛力來說,實在是非常驚人,到了2018年8月份,騰訊王卡的用戶量已經突破了一個億。

騰訊大王卡帶來的一個億用戶意味著什么?截止到2016年底,聯通的總用戶量為1.045億。換句話說,大王卡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給聯通帶來了這幾十年積累的用戶量,雖然只是“毛用戶量”,但仍然是非常可觀的。除此之外,聯通和很多互聯網巨頭都有合作,雖然這些套餐標準加起來可能也沒有大王卡這么強,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保不齊這里再突圍一個大王卡。
根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1月份,聯通的總用戶量達到了3.15億,雖然相比于移動來說仍然算不了什么,但對于本身處于懸崖邊的聯通,無疑是獲得了重生,所以層出不窮的互聯網套餐還在出臺,甚至連保險行業也在與聯通合作,在看到這個機會之后,聯通實在是不愿意放棄任何機會,就好像當年上海錯過了阿里巴巴,于是上海在此之后瞅誰都像阿里巴巴,無論是拼多多還是一號店。
尷尬的是,用戶量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利潤
對于聯通來是說,本質上其實還是希望追逐高額利潤的,只是由于聯通本身的用戶量已經岌岌可危,所以聯通迫切的希望能夠在用戶量有所突破。在選擇和互聯網巨頭合作之后,這應該算的上市聯通近十年以來最英明的一次決定了,互聯網巨頭的最大能力,就是引流和獲得用戶。
但以大王卡為例,在1017年年底,新增加的5000萬大王卡用戶消耗了基站20%的流量,但卻只貢獻了2%的收入,這對于聯通來說,實在是有些于心不甘,看著對手移動的凈利潤和用戶量,聯通的自卑、憋屈達到了極致。

可聯通并沒有完全理解互聯網巨頭的模式,本身對于互聯網來說,用戶量和利潤是不可能在相同時間里同時滿足的,就好比魚與熊掌的故事,聯通在剛開始選擇了用戶量,其實就應該做好未來利潤會減少的打算,可顯然,當事實結果擺在聯通面前的時候,聯通還是打了一個趔趄。
更為殘酷的是,大王卡所吸引的其實是各大運營商的低消費用戶,這些用戶的習慣和特點就是,誰家的便宜選哪家,這些用戶并不會成為聯通的核心用戶。除此之外,大王卡以及其他互聯網套餐讓聯通的傳統套餐徹底失去了競爭力,無論是老用戶還是政企事業單位的套餐,都要求向大王卡轉變,為此去年還有過不少聯通老用戶的吐槽,這些無一例外的都在降低聯通的利潤。
但聯通除了挺著,就比無他法了嗎?

聯通選擇了成為一個讓用戶討厭的人
在基礎用戶達到3億分時候,聯通終于松了口氣,三年前已經瀕臨懸崖的聯通,如今至少在用戶量上和電信保持一致,還有一千萬的領先,于是在轟轟烈烈的三年改革期間遇到了瓶頸期的時候,聯通開始逐漸把重心放到了利潤方面。
于是就有了開頭筆者所介紹的做法,在短時間內對于一些基礎套餐用戶進行密集的套餐推銷,但問題在于,國內的用戶其實基本都使用著兩個運營商的產品,本質上是由于國內比較全面性價比又高的套餐幾乎沒有,用戶只好發揮想象力,通過排列組合搭配使用,滿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這并不是聯通想看到的。根據2018年的年報來看,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聯通都排在了末尾,年報顯示,2018年中國移動實現營收7368億元,中國電信2018年實現營收3771.2億元,中國聯通2018年實現營收2909億元。利潤層面。中國移動股東應占利潤1178億元,中國電信的股東應占利潤達到212.1億元,而聯通的利潤只有102億元。

在這樣的差距之下,也難怪聯通會露出比較難看的吃相。但問題是,向本不是這個領域的消費者推廣超額的套餐,這本身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同時沒結果的事,可連通還有什么辦法?
事實上,在聯通和互聯網巨頭混改以來,聯通的整體體驗確實提升了不少,單單室內信號衰減這個問題,就已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雖然相比于移動這樣的2G bug還有差距,但和幾年前的聯通相比,已經是超出很多人的預期,除此之外,在網絡速度層面也并沒有明顯的劣勢,這是相當一部分用戶開始對聯通產生好感的重要因素。
如果和體驗以及性價比做一比較的話,聯通的騷擾電話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只是我們在質疑,聯通真的有必要這么著急嗎?

攜號轉網,是聯通混改之后最大的契機
對于聯通來說,其實并不需要如此的迫切追求利潤,原因就在于,攜號轉網已經到了落地階段,幾個省市在積極的推薦這個問題。而一向非常強硬的中國移動終于碰到了克星,這個敢在4G時代推出5元30MB的企業卻異常的恐懼攜號轉網,甚至不惜用一切辦法來增加用戶專網的難度。
但很多用戶忍耐了這么多年,就為的是等待這一天,“離婚”是相當大一部分中國移動用戶想要的結果。而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過去兩年風頭正勁的聯通和電信,甚至于聯通更加有優勢,截止到2018年年底,中國移動的用戶量為9.25億戶,也就是流失一部分都足以讓聯通和電信迅速壯大,更何況通過調差發現,對于移動不滿的用戶并不在少數,其中就包括筆者。
而聯通只需要慢慢蟄伏起來,通過更多的優惠套餐吸引用戶,其實就已經非常賺了,原因就在于,未來的用戶對于流量的需要會比現在更加猛烈,即便是大王卡1GB的日流量,也未必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更何況5G時代即將來臨。事實上,聯通在2018年的利潤對比自己的發展,其實是超預期的,只不過相形見絀,面對移動和電信才沒了優勢。

聯通目前最需要做的,其實是優化自己的營收結構,比如目前聯通主要依賴于傳統業務,但中國移動卻在增值業務上發展的風生水起,除了本身的通信業務之外,中國移動還在家庭市場、政企市場、新業務市場收獲了市場,而聯通總是后知后覺。
手握著眾多互聯網巨頭資源,聯通的組合打法應該是最豐富的的,但聯通在這一層面顯然是不夠靈活,對于即將爆發的智能家居以及物聯網體系,也沒有充分的準備。所以從聯通的一貫作風來看,當年手握著3G優勢卻沒有帶來用戶量,并不是偶然事件,所以聯通的混改還并沒有完全將聯通的思維轉變過來。
所以,與其開展這些吃力不討好的電話營銷,倒不如認真研究聯通未來所能組合的新模式,巨頭之間的競爭,怎么能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