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物聯網時代重要體現之一,小巧、靈活的eSIM卡為可穿戴設備和聯網汽車提供了新的連接方式,能夠推動物聯網應用的規模化落地,助力萬物互聯。
近日,谷歌表示將通過“Pixel功能降級”計劃為其旗艦手機Pixel 4系列添加新功能。最新的功能包括對面部解鎖的改進,對T-Mobile的eSIM卡支持以及對GPS相關性能的改進。當eSIM卡進入我們的生活,會為我們帶來什么意想不到的“精彩”?靈活、便捷的eSIM卡又會催生哪些應用和服務?
eSIM卡拓展新應用場景
eSIM卡是嵌入式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不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eSIM卡使用戶可以更靈活地選擇運營商套餐,在無需解鎖設備、購買新設備的前提下隨時更換運營商。
現階段,終端廠商、運營商和eSIM技術方案提供商都紛紛“擁抱”eSIM技術。紅茶移動品牌市場副總裁牟明明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全球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蘋果、華為和三星,均推出了支持eSIM卡的智能設備,谷歌的Pixel系列手機也已經支持eSIM卡功能。
根據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6月,全球已有超過150家運營商推出eSIM卡服務。此外,以紅茶移動為代表的eSIM技術方案提供商也致力于為運營商、物聯網及手機終端廠商客戶提供連接方案,促進聚焦連接效率的提升和eSIM場景應用的產業化落地。
眾多企業掀起布局eSIM產業的浪潮,eSIM卡也拓展了很多應用場景,在車聯網、物聯網和消費電子等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
eSIM卡在汽車領域應用廣泛。牟明明介紹說,eSIM卡作為嵌入式集成芯片,可以解決插拔卡因路況顛簸而松動的問題,保證后臺通訊的穩定。其次,eSIM卡的碼號遠程管理能力也可簡化車輛出口的調貨流程。此外,eSIM卡還可避免因無信號、無備選網絡而造成的車輛位置信息無法回傳的問題。
eSIM卡的出現也促進了追蹤行業的發展。牟明明告訴記者,在SIM卡時代,追蹤行業主要是基于實物資產,而eSIM卡催生了活體資產追蹤,可通過定位器隨時保持聯網在線,以標記生命體(例如老人和兒童等)的位置、行蹤路線和停留時間等。eSIM將SIM的功能集成到設備中,卻不占用空間,還引入了“備網”概念, 讓設備在斷網后迅速遠程啟動備用網絡, 滿足活體資產追蹤的需求。
eSIM卡還解決了物聯網應用所面臨的環境惡劣問題,如高溫和高濕。牟明明介紹,有些物聯網設備需要常年在戶外環境運行,長期經受日曬雨淋。而eSIM卡具有無需換卡和生命周期較長的特性,因此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
eSIM卡的一號多終端業務打破了手機作為唯一移動通信載體的束縛,為多場景智能應用提供了可能。牟明明告訴記者,eSIM卡的附屬智能設備可使手機終端與附屬終端(比如智能手表)綁定,通過多個終端共享蜂窩移動信號資源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與此同時,eSIM卡可以幫助運營商拓展更多設備聯網,用戶僅需要激活含有eSIM芯片的終端即可聯網,每一個智能設備可以脫離手機獨立使用,并且實現彼此之間的互通協作。
終端客戶對eSIM的理解有待深入
eSIM卡的部署依靠無處不在的移動網絡。這一屬性不僅為其在物聯網和工業制造領域應用帶來優勢,也為消費者帶來便利。與此同時,eSIM產業發展仍有瓶頸亟須突破。
首先,eSIM產業生態系統相對復雜,其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復雜的落地測試支持。英飛凌科技安全互聯系統事業部大中華區物聯網安全產品線區域市場經理劉彤指出,發展eSIM產業對運營商來說投資極大,因為平臺建設和系統改造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現在全球有近千家運營商,但推出eSIM卡業務的運營商還不到200家。此外,eSIM產品落地前的測試流程比傳統SIM產品更復雜。量產之前,產品測試和生態系統的對接需要非常好的契合,因此測試階段較多,分為硬件打板、軟件調試和與平臺的對接等。
其次,終端客戶對eSIM的理解還有待深入。劉彤告訴記者,大部分終端客戶尚處于接觸eSIM產品的初期,對整個eSIM生態系統了解不深,影響了產品量產計劃。這種問題在工業物聯網市場較為突出,因為該市場客戶多、項目多,是一個相對碎片化的市場。
再次,eSIM卡的硬件加密模塊等拓展功能可能會產生潛在的法律漏洞和隱患。對此,劉彤表示,eSIM卡的登網鑒權功能可保障智能的網絡連接,英飛凌的OPTIGA Connect解決方案的SLC37系列安全芯片可保護密鑰和敏感數據,使用戶免受欺騙性攻擊。
最后,eSIM卡還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賽迪智庫無線電所ICT研究室主任孫美玉告訴記者,eSIM卡在消費電子和物聯網領域發展速度較快。由于eSIM功能的技術創新、研發制造、應用及用戶培育還需數年時間,因此在智能手機領域的發展相對緩慢。
在孫美玉看來,打造eSIM生態體系是解決該問題的方法之一。持續推進消費電子、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的eSIM卡應用是當務之急。此外,還應在新興的工業物聯網、智能手機等領域開展eSIM產業應用示范建設,逐步擴展eSIM卡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打造開放共享的eSIM產業生態。
小小eSIM卡具備大潛力
eSIM卡在智能手機應用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研究公司ABI Research預測,2020年支持eSIM業務的智能手機的全球出貨量預計將超過2.25億部。ABI預計,到2024年,全球支持eSIM業務的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將超過5億部,這將為eSIM卡的普及和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5G技術研發和網絡部署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一定進展。隨著5G進一步發展,eSIM卡有望和其他領域深度融合,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首先,隨著5G技術的發展,傳統的SIM卡將逐漸被淘汰,eSIM卡的需求將增大。牟明明表示,5G采用“毫米波”,對天線和電池的容量要求會更高,也需要更大的空間,容量更大且不占用設備空間的eSIM卡將取代傳統的SIM卡,在工業設計等領域發光發熱。
其次,在5G提升物聯網的基礎能力,實現“萬物互聯”的背景下,eSIM卡的價值有望進一步凸顯。相關數據顯示,到2025年,全球蜂窩物聯網的連接數量將達50億規模。“在如此巨大的規模下,eSIM卡可以很好地提升蜂窩物聯網的可延展性和可靠性,并降低生產和運維成本。”牟明明對記者說。
